Wednesday, June 8, 2011

Samsonite造勢大會

將於六月十六日上市的行李箱龍頭Samsonite,最近在全港各大媒體推出新的品牌廣告高調宣傳,為上市造勢。只要出入中環金鐘和機場等地,一定會看見兩三個戶外燈箱廣告牌,大大個字寫住Step Out,充分展示戶外廣告所獨有的氣勢。鋪天蓋地的宣傳使品牌迅速成為Talking point。連小弟的中環精英朋友都在討論這個廣告句Tagline時,可知Samsonite已成功了一大半。

筆者本來並不覺得"Step Out"有甚麼特別。在意思上不過是travel sector常見的Keep Discovering 之類的行貨。但跟其他同級旅行箱廣告一比較,頓覺其鶴立雞群。當RimowaTumiPiquadro之流還在promote product features或fashion Style,Samsonite可以佔據一個概念一種"想法",的確有market leader"格”,值得鼓勵。沒有product shot的layout (全部產品都只看到背面或側面)讓注意力更集中於正在”Step Out”的hero及內外環境的不同。為此,應特別表揚廣告代理客戶服務部的三寸不爛之舌和Samsonite客戶的深明大義。

Samsonite之氣勢,就是連筆者也想抽抽新股,投資於其IPO。但多看了些報導,得知85%集資額會被用於償還債務,立即卻步。究竟Samsonite IPO值不值得投資,還是留給一眾中環精英分析好了。

Monday, June 6, 2011

Intel, The Museum of Me

從Facebook上檢索分析並用各種圖表顯示用家資料的程式已不再是新的idea。差不多三年前的Nexus (現已停止服務) 已經能把friends分group並根據common friend的數目,計算你與該名朋友的友好度,plot出一個非常有型的"社交網絡"。另一些如Facebook Visualizer更設有advance filtering功能,能根據不同函數如興趣等篩選朋友,變成真有點功能而不單是infographics的app,發展得頗為成熟。

但這樣並不代表新一代的同類程式沒一個值得欣賞,例如Intel的The Museum of Me。試玩後,非常喜歡它簡約而美觀的設計和優雅的音樂。整個體驗還真有點像逛藝術館,與Nexus之類的前輩非常不同。雖然它的功能乏善可陳--播片後不能立刻重播;播片時就連暫停一下看清楚的機會都沒有--但不減其吸引力。下筆時這程式才啟用一個多星期,已有392,724人like過試玩過。對比Nexus用兩年多時間做出的500,000次試玩次數,這數字確實驚人。

The Museum of Me的受歡迎程度再一次體現了Intel從半年前的The SatorialistThe Chase開始提倡的信念:每一個影像和片段就是生活之本。

Wednesday, January 26, 2011

由Intel引發的思考


電腦是我們每個人生活的一部份。(廢話) 每個人都要用電腦,都要對電腦有一定程度的認識,至少要懂得上網和收發電郵。不懂用電腦的人,一定是追不上時代步伐,與社會脫節。但大部份真正有專業電腦知識的人,每日研究電腦,不但不為網民敬重,反而被標籤為Geek,為社會所鄙視,非常奇怪。

對於其他事物,我們似乎沒有這一種矛盾。例如,錢,當然是越多越好。社會仇富,不是因為不喜歡錢,而是因為自己愛錢又得不到,因愛成恨。與其說是仇富,不如說是愁自己不成富。

我們對於電腦這一種充滿矛盾的態度,到底有甚麼含意?為甚麼在電腦領域,我們甘願停留當個小學生?而且為自己沒考上大學而感到光榮?筆者愚鈍,百思不得其解,還望高人指點。

圖片轉自 The Joy of Tech comic

Saturday, January 22, 2011

Intel毒男變索女



Intel新廣告The Chase。友人g奇西裝早有或直接或間接的介紹,筆者疏懶於寫文章,到今天才能勉強寫出一點點東西,實感羞愧。

The Chase廣告片在Ads of the World 上得到了9.3/10的分數,屬top 5%的評價。動畫故事刺激,畫面亮麗,節奏明快,論成品質素可挑剔的並不多,是贏得大眾喜愛的重要因素。筆者對此深表認同,但相比起來,更為欣賞的是Intel選擇從用家角度出發去拍廣告。各位看官請看以下09年的Intel廣告,即可明白筆者意思。



大部份網民(即電腦用家,即Intel目標顧客)看了這套廣告後不會產生共鳴,不會喜歡它,甚或會有反感,在腦中重申一次「佐治古尼和畢彼特才是我心目中的大明星。」對於電腦發燒友還可能會有點吸引力,但大部份消費者只會覺得太geeky,太nerdy。換句中文說,太毒。問題在於這套廣告的創意角度是Intel怎樣看自己,而非大眾怎樣看Intel:我們的產品好勁,因為我地有USB發明家,我地當佢係Rock Star一樣咁崇拜。但問題就是世上只有Intel內部當他是明星,外面世界對他一無所知,也不管他是誰,大家只關心可以用USB port來做甚麼。

最近有很多公司都拿自己的員工來拍廣告。邀幾個傑出員工(即是最漂亮的幾個靚仔靚女)拍個硬照或是弄一條廣告片,說說自己的故事和信念。好處多的是,既可以省掉talent fee,又可以增加員工士氣和團結精神(這年頭好多公司很著重這些形而上的東西,以為可以彌補他們辜負員工的形而下的一切,for example,。有無作用?還是那句,看官自行判斷),最重要可以使公司形象更人性化,多點人情,少點冷血貪商形像。有些品牌實在做得不錯,最少讓人看了喜歡,甚至頃刻覺得她們服務出自真心。但老實說,並不是所有行業都適合在廣告中feature自己的員工。不幸地,電腦行業便是一類,看他們寫一萬行程式碼的奮鬥故事只會讓人腦中浮現一個Geek的字眼。這不是電腦程式員的錯,但不知怎的,社會就是給他們扣帽子…

Intel的產品沒有問題,Intel的品牌沒有問題,那”凳! 燉凳燉登!”的音效Brand Cues是其中一個最獨特的品牌記號,但Intel用自己的員工賣廣告就是大問題。一年多以後的今天,Intel覺悟,終於用平凡網民的角度去賣其新一代處理器。當然,在畫面上棄用USB毒男,轉用偽Tomb Raider索女,也讓廣告更有看頭。

Tuesday, January 11, 2011

食麥當勞做大富翁(下)



其實並不是特別失敗呀,店主只不過說出真相罷了。

根據維基的資料,大富翁遊戲的歷史可追索至1903年,由一位名叫伊利莎伯瑪姬的美藉女士發明。伊利莎伯最初設計的遊戲的名字叫”The Landlord’s Game”,玩法跟現代的大富翁差不多。目的是讓玩家透過遊戲認識地主壟斷行為的負面影響,亦即令其他玩家(大眾)破產,大部份財富則屯積在小部份人手上。

在大富翁面世一百年後的今天,遊戲商推出了紙牌遊戲Monopoly Deal,十分鐘可分勝負,更切合新世代的玩法。在形象方面又弄了一個CG版的大富翁icon。老翁的臉有了顏色,不再是面無血色。而且身體也是3D立體,頓時變得可愛,而且親切了許多,趕上潮流獲得大眾和新一代的喜愛。難怪筆者曾看見有一些相信是”零零後”的小孩子在中環站內那塊大型遊戲板上猜包剪鎚,玩個不亦樂乎,看誰能先繞一圈,絲毫不對大富翁這百年老店覺得陌生。

筆者孩童時代也有一副大富翁,和表哥表妹等親戚聚首的節日,一定會拿出來玩。但筆者從來都覺得大富翁這個譯名錯得不能再錯。Monopoly的中文翻譯明明是壟斷,為甚麼要譯做大富翁?就算”The Landlord’s Game”也只能譯做”地主的遊戲”吧。它最錯的地方在於給人一種錯覺,好像每個玩家在遊戲中都能變成有錢人一樣。玩過大富翁的人都知道,大富翁遊戲萬變不離其宗,不同玩家的實力差距只會越來越大,資金只會集中到一個人手上,只有一個人能成為大富翁,即是能夠壟斷土地的那個人。

這個遊戲最悲哀的地方是它與真實社會的像真度及它的永恆道理-地主就是勝利者,沒有人能逃避得了地產的霸權和壟斷。一個伊利莎伯一百年前已經想藉著遊戲告訴大家的道理,到今天仍然在香港發生。

圖片轉自Fail Blog

Friday, December 31, 2010

食麥當勞做大富翁(中)

看見這個賣漢堡的大富翁,讓筆者想起麥當勞的創辦人Ray Kroc,一個將麥當勞由一家普通漢堡店變成全球最大連鎖食肆集團的人。在一般人眼中,Ray和麥當勞的生意就是賣漢堡包,但Ray 自己知道真相並非這樣。記得在書中看過, 有一次Ray去哈佛MBA課程講課,課後他在酒吧和學生分享他生意的精髓。根據他對自己商業計劃的自述,麥當勞真正的生意是房地產。麥當勞把世界各地最有潛力的鋪位買或租下,然後以高出兩成的價錢租予專營店的加盟者,過一段時間,再一直加租。每一個鋪位,都是專營店出錢為麥當勞集團買的。麥當勞以賣包為名,賣地為實,直到今天,它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獨立房地產商,所擁有的土地比梵帝崗還要多。

這樣掛羊頭賣狗肉搞房地產生意,叫人聯想到香港鐵路。港鐵的業績報告毫無保留地告訴大家,它的主要業務是地產和物業管理,而不是鐵路營運。營運鐵路成本太過大,車費又受限制,賺不了多少錢。營運鐵路只是為了跟政府討得地皮給發展,蓋車站,然後在車站上蓋物業升值。它可以製造有價值的土地,讓一塊荒地升值變成”豪宅”,日出康城就是例子。就算在中環這種缺乏土地供應的地王區域,港鐵也能借蓋車站之名蓋出兩棟IFC來。麥當勞尚且需要買下已有人流的地方出租,不可能買下荒地,開家快餐店,再祈望它帶來人流。但港鐵不同,鐵路業務讓它玩得起這”造地”的神奇魔法。

 
港鐵現時坐擁IFC和ICC兩大頂級商業大廈,在維港兩岸遙相對望。除成為本港地標外,也是港鐵地產業務擴張的重要標誌。

麥當勞在搞房地產初期,地產只是為主業務提供資金的方法,讓麥當勞可以專注其快餐業務而不用擔心資金不足的問題。但房地產業務實在太賺錢了,以至後來Ray很明確地說”We are in the real estate business, not the hamburger business.”。今天的港鐵,也讓人有同樣疑問,究竟地產對港鐵來說是手段還是目的?

圖片轉自http://media.oceaninspire.com/

Saturday, December 18, 2010

食麥當勞做大富翁 (上)

麥當勞大富翁遊戲在中環站內的廣告實在太搶眼。每天早上上班經過,看見那個頭部呈球狀的大富翁阿伯在麥當勞櫃檯後賣包,總覺趣怪,想要知道是怎麼樣的一回事。上網一看Yahoo新聞,驚見有人一周狂啃10個加大餐,便知道原來麥當勞加大富翁的”秘密”還是老調子”食包換野”遊戲。

香港人玩類似遊戲可以說得上是經驗豐富。以前麥當勞推出過史樂比、Hello Kitty公仔和101斑點狗,也曾經令香港人瘋狂。那個時候,全城爭著排隊買包食包換公仔,務求儲成一套101隻斑點狗。但因為公仔是random派的,不是指定換的,所以基本上不能只吃101次就能換齊。最發燒的狂迷,更是一天買他五六個餐,只求那隻狗公仔,食物轉個頭就拋進垃圾箱。其浪費與荒誕受盡社會各界的白眼與抨擊,乃至筆者到今天還印象深刻。

夥拍大富翁作此種推廣,在香港還是頭一趟。(其實麥當勞大富翁遊戲在西方多國已經有許多年歷史了)不過就像是俗話說的那樣,換湯唔換藥,這次不過是卡通貓和狗變了卡通老伯和增加了領獎這個步驟的食包遊戲罷了。

最近看了一些很有趣的東西,說任何事物都可以用三個或以下的圖表說明。要解釋這個遊戲好像挺費勁,不想打字,正好讓我也試一下這畫圖說故事的方法。




友人西裝說這種遊戲的獎品是儲回來的,不是抽回來的,很適合香港人玩,因為香港人生性勤力深信多勞多得,儲齊就有獎是hit中心理。依筆者愚見,這句說話有兩個吊詭之處。一則香港人之勞力信仰,全民皆股的香港人是否深信多勞多得的話題筆者不想在此討論,大家可以自行判斷。二則這遊戲的運作方法。我希望友人能從以上幾個圖表看出一點:“儲”不過是為了“即儲即中獎”之類的廣告slogan說起來好聽以及驅使大家重覆付錢買包二百次而出現的掩眼法罷了,整個遊戲的核心還是在於“抽”。

圖片轉自admango